小红书社区内容部传播组又名「红薯工作室」,是薯厂内部的一个内容创意工作室。虽成团不久但立志成为小红书公司站得越来越高的团队,目前阶段在随心所欲地做些无中生有的项目。比如小红书社区熟人节、小红书露营×张震岳、小红薯慢闪店,都是第一次尝试去折腾的活。
并不专业,多多指教。这次分享的是一个比较热乎的项目:小红书的小红薯慢闪店。
这个冬天,我们的在上海和武汉开了 46 个「小红薯慢闪店」。只要你是小红薯(小红书用户的昵称),就能领到一颗烤红薯,随薯附赠的还有一把定制小勺子钥匙扣和一封信。
这小小又笨拙的温暖,没有门槛,没有套路,以「真诚简单」为出发点,希望能够温暖每一位「小红薯」的心。
小红书的用户有个共同的名字「小红薯」,小红书社区也有个运营同学给的别称叫「红薯地」,恰巧我们就是一个个天天泡在红薯地里的薯农。
在大家过往的认知中小红书是种草平台,但近两年小红书早已发展成内容更多元的「生活方式社区」。除了美妆护肤/时尚穿搭以外,知识分享/出行攻略/潮流艺术等内容也在这里生长。真正走入小红书社区,你会发现各种属于这个平台上的温暖。
我们想把感受到的这份温暖传递给大家,想到这样的温暖,如同想到冬日路边摊上的烤红薯。在街头小巷里的流动的小摊,或许不起眼,但在寒冷的冬夜,总能让你暖手暖胃暖心,承载许多人的温暖回忆。
这是一份虽小,但却「扎扎实实」的温暖。于是我们想把在线上感受到的温暖,借由一颗冬天的烤红薯,从手心到手心传递给各位小红薯。
我们没有使用快闪店概念,而是取用了「慢闪店」,重点放在了「慢」这个字上。无论是每日限时限量供应的红薯,还是手写信上耐心说明的小火慢烤,都是想要告诉大家:慢慢来,不着急。
人与人的情谊联结亦是如此。两个陌生人因为笔记里分享的小小美好和温暖,慢慢变熟。正因为慢,才更加热乎。
这 46 个「小红薯慢闪店」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平平无奇。不信你往下看:
我们选择了路边小门头/街头巷尾奔波的红薯桶,就和你往常见到的红薯摊一样,没有精美的店面装修。所有的店都没有大面积的LOGO露出,你不仔细留意,甚至都意识不到原来这是「小红书的烤红薯」。
在创意的最初就定死了规矩:不要过度干扰生活本身,也不要给摊主造成额外的负担。更何況,温暖原本就是不起眼的,是融在生活中大大小小不起眼的角落中的。只有你细心,才能捕获它们。
勺子的灵感来源于「武汉」,组里有个同学是武汉人,她说武汉人吃茗都用勺。
手写信没啥文采但走心,是抱着给聊了很久但尚末见面的朋友心态写的。
除了线下开「小红薯慢闪店」,我们在小红书里也同步上线了「#小红薯的温暖」话题。鼓励小红薯们发布被其他小红薯和被红薯地温暖到的事,咱们就是说线上线下全方位感受小红薯的温暖。
目前站内话题活动还没结束,但总话题浏览量已达2.3亿次。一些投放回收的反馈和自来水发布的内容,大家都是圈内人这就不赘述了,可自行搜索。
但是想展开分享的是,我们这次也被参与的用户温暖了一把。看到用户们发布小红薯慢闪店相关的 UGC 内容,有很多这样的内容:
感谢:
我们这次的合作团队@随时关张,一家武汉的广告公司,首席客服是@陈小日;
我们这次上海特别店的落地支持团队@摩登地标,一家年轻潮酷数字内容创意机构。
特别感谢:
武汉45个红薯摊和上海特别店的老板们,及这个活动所有参与的志愿者们,特别好!!!
小红书和所有小红书的小红薯们,及武汉东湖高新区宣传部的温暖支持。
红薯工作室
首席创意/打杂官:大哥(哔莫)
首席操心官:四一、摘希
首席支援官:心怡、恩静、沈静、长庚、阿嘉、艾惜
首席应援官:黑瞳、云妮、云燕、唐小山、曹卖、一晗、王曙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