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告创意生成到精准投放,再到效果评估,AI技术正在重塑户外广告行业的生态,既摧毁着原有的经验适用范围,也为户外广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
精准投放→动态调整→创意生成
对于广告主来说,对广告位置的质量和场景的控制从未如此重要,但传统户外广告的投放往往依赖于经验判断,难以精准定位目标受众。
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优势之一在于其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算法,AI能够处理海量的人口统计、兴趣偏好、消费行为等数据,从而帮助广告商更精准地定位目标受众,已经成功应用在了当下热门的程序化数字户外广告(PRDOOH)中。
而在城市数字化基建的浪潮中,人工智能介入后,不仅能够根据实时数据进行动态调整,还能根据场景和受众情绪灵活变化广告内容。
创立至今已有百年的美国户外广告公司拉马尔早已抢占先机,近期悄然完成了2.7万块传统广告牌的智能化改造。这些搭载环境感知系统的数字屏幕,能够通过边缘计算盒子来实时捕捉周边人流密度、天气状况甚至市民的情绪热力图。在纽约时代广场的案例中,搭载情感识别系统的广告牌将转化率提升了37%,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同期Meta的增强现实广告效果。
此前,宜家也曾利用智能碳足迹广告牌,实时显示广告播放产生的碳排放,并结合环保倡议提升品牌形象。
微软的AI广告平台甚至能根据用户职业背景推荐相关产品,将投放误差率降低40%。这种精准性不仅提高了广告的转化率,还减少了广告主的无效投放成本。
并且,人工智能不仅能够根据实时数据进行动态调整,在广告创意生成方面也展现出巨大潜力。
传统广告创意依赖人力,而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可以根据品牌需求快速设计生成户外广告画面需要的文本、图片和视频内容。
央广网报道中提到,谷歌的视频增强功能利用Google AI自动为现有视频创建额外的翻转和缩短版本,提高视频内容的多样性和吸引力。画外音自助服务功能为广告主提供便捷的音频制作工具,只需添加脚本并选择合适的语音选项,即可生成高质量的画外音。
Meta的生成式AI则可为同一产品设计数百种广告文案,并通过A/B测试筛选最优方案。这种“机器量产+人工优化”的模式,大幅降低了创意成本。
这种灵活性和个性化体验,使广告不再是生硬的宣传工具,而是能够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的媒介。搭载情绪识别系统的户外广告牌可以根据观众的情绪状态实时调整广告内容,使广告不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是能够与受众产生情感共鸣的互动体验。
飞猪旅行曾使用AI技术生成近一千张平面广告,并将其投放至地铁广告中,吸引了大量观众。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创意生产的效率,还能为广告带来独特的视觉和情感体验。
从单向传播转向跨场景服务
1.AI技术让广告从单向传播转向沉浸式互动。例如,天猫与新锐彩妆品牌玛丽黛佳合作的无人彩妆机,利用人脸识别技术,让路人实时预览不同口红色号的上妆效果,单天售出的口红相当于玛丽黛佳在线下专柜一周的销量,参与品牌同比增速接近100%,纷纷希望将这一模式复制到不同领域。
设立在公共场所的无人彩妆机的外表类似于可乐贩卖机,却通过与天猫后台软硬件数据接口的打通,能实现品牌与天猫线上线下会员系统的完整对接,消费者只需要打开手机淘宝扫一扫二维码对品牌的天猫店铺进行关注并付款,就能从贩卖机取走选好色号的口红。
这类互动不仅提升用户参与度,还能直接收集消费偏好数据,形成营销闭环。
2.传统户外广告的核心功能是传递信息,而AI的加入让其具备了“交互”与“服务”属性,搭载AI芯片的广告屏可以通过人脸识别分析用户年龄、性别,实时推送个性化广告内容;结合语音交互技术,用户甚至可以直接与广告屏里面的虚拟数字人对话,查询周边商户信息或完成导航。
此外,AI技术还推动了户外广告未来的跨屏互动发展。例如,在线下大屏广告中,数字人技术结合了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多种AI能力,能够实现“听得懂、看得见、说得出”的多模态交互,可以根据用户的语音指令或手势动作做出响应,甚至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这种跨屏互动不仅提升了广告的传播效果,还为用户带来了更加便捷和个性化的体验。
这种转变让户外广告屏从单纯的展示媒介, 进化为城市中的“人工智能服务终端”。
3.AI时代的广告入口逻辑已从“功能聚合”转向“任务协作”。例如,用户站在公交站台的广告屏前询问“最近的咖啡店”,屏幕不仅可以显示店铺信息,还能通过二维码直接跳转小程序完成点单,并推荐限时优惠券。这种“需求-响应-服务”的闭环,让广告成为解决问题的直接入口。
此时,AI技术已经通过数据整合,将户外广告与移动设备、电商平台、社交媒体无缝连接了。例如,服装品牌Tommy在商场大屏播放AR互动广告,用户扫描二维码即可注册会员,开启 AR 虚拟试衣体验,足不出户就能查看服装上身效果。而消费者在AR试衣间的一次次互动,无形中与品牌建立了直接、高频次且长期持续的联系和交互,快速提升了销售转化。
自AR试衣镜开放以来,门店客流量比平时高出1.6倍。这种“线下触达+线上转化”的模式,正在让广告成为全渠道营销的核心节点。
因此,户外广告位成为人工智能的最大入口,主要源于技术迭代、场景适配与需求升级三者的深度耦合:
一、技术驱动下的交互形态革新
动态内容生成与智能决策
AI通过实时分析环境数据(如天气、人流密度)、用户画像(如年龄、情绪)等,动态调整广告内容。例如,LED广告设备可基于AI算法实时推荐匹配场景的内容,并优化播放时段。数字广告牌还能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智能调控,降低人工干预成本。
多模态交互能力提升
融合语音识别、AR/VR等技术,户外广告从单向传播转向双向互动。例如,观众可通过语音指令获取产品信息,或通过AR技术参与虚拟体验,显著提升用户参与度。
二、数据整合与精准触达需求
全渠道数据融合
户外广告位作为物理空间节点,可采集线下行为数据(如停留时长、行动轨迹),与线上消费数据结合,形成全链路用户画像。这种数据整合能力使AI能够更精准地优化投放策略。
效果监测与实时反馈
AI通过计算机视觉和大数据分析,实时监测广告曝光效果(如观看人数、互动频次),并快速调整投放策略,实现“投放-反馈-优化”闭环。
三、场景化入口的天然优势
高流量物理触点价值
核心商圈、交通枢纽等优质广告位具有人流量大、覆盖人群广的特点,为AI提供了海量实时数据采集入口,成为城市数字化治理的重要信息源。
环境适应性技术突破
智能广告设备通过光感调节、能耗优化等功能,可自适应环境变化。例如,LED屏幕亮度随环境光线自动调整,既节能又提升显示效果。
四、政策与市场双向推动
行业规范化需求
广告内容审核趋严倒逼技术升级,AI可自动识别违规内容,降低合规风险。
消费体验升级压力
Z世代对个性化体验的需求,推动广告从信息展示转向情感共鸣。AI通过场景化内容设计(如节日定制广告),增强品牌与用户的连接深度。
综上,户外广告位凭借其空间覆盖力、数据采集能力和场景延展性,正在成为AI落地的重要载体。这种融合不仅提升了广告效率,更推动了全球城市空间智能化升级。